标       题: 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 信息分类: 政协提案
概       述: 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答复
成文日期: 公开日期: 2025-06-24 17:58:20 废止日期: 有效性:
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6-24 17:58:20 作者: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来源: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浏览次数:

  办理结果:A

  同意对外公开

  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答复

 

  黄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 强化政策技术支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落实惠企政策,筑牢发展屏障。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 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内科发〔2021〕58号)、《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海政发〔2022〕31号)、《乌海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乌科创办发〔2022〕1号)等相关惠企政策,为本地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有力的保护屏障。

  (二)推进项目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做好2025年度科技项目征集和实施工作,聚焦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集中资源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推动2个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技术攻关,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督促企业实施好科技攻关项目,确保项目研发取得实效。

  (三)搭建科创平台,提升科研水平。加大科创平台建设力度,努力推动我市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果,积极开展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我市企业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一)搭建金融平台,扩大信贷规模。积极搭建政金企常态化对接平台,按月召开不同层次融资对接会,截至目前已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工作会暨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政金企对接会、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政金企对接会等融资对接会5场。截至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9.81亿元,同比增长15.48%,其中,辖内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27.37亿元,同比增加133.13亿元,增幅33.77%;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6.47亿元,同比增长27.99%,比年初增加6.55亿元。

  (二)梳理企业需求,解决融资困境。会同三区及发改、招商等部门梳理企业融资需求190.9亿元并向金融机构分3次推送,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54.9亿元;积极回应企业融资诉求,协调金融机构解决广纳集团与华恒能源融资问题,分别实现新增授信12.8亿元和4.8亿元。

  (三)降低融资成本,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各银行落实减税降费惠企政策,截至目前,全辖无还本续贷余额82.21亿元,较年初增加7.34亿元,增长9.8%,无还本续贷余额户数2290户,当年无还本续贷贷款累放金额29.99亿元;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推出“水权贷”质押贷款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水权贷”业务4笔,贷款金额2847万元;创新推出自治区首例“电能通”贷款,已成功发放1.4亿元,并与11家重点企业达成意向合作,精准赋能企业高效运营。

  三、拓展市场合作渠道,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深化区域合作,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印发《乌海市2024—2025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实施方案》,春耕阶段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2万亩。此外,与巴盟签订《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合作协议》,东源科技旗下金科发公司已向巴盟地区销售产品150吨(3万亩),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二)推动产业链对接,促进多方合作共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积极组织各类产销对接活动。乌海市汉森酒业葡萄酒成功入驻东方甄选平台,通过直播拓展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推动中润新德保温材料、聚氨酯等项目建设,主动牵线搭桥,协助其与黄河能源、东源、兴发等企业达成下游产品购买合作,促成企业间协同发展。

  (三)开展产业对接活动,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在北京市举办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乌海市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期间考察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煜邦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圣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对接新能源+文旅产业合作、智能电力设备制造销售及无人机巡检、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

  (四)建立对接机制,助力产业发展。聚焦物流产业发展痛点,建立政企运“双找”对接机制,帮助市内5家物流领军企业与货源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稳定物流市场供需关系,提升物流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助力物流产业发展。

  四、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优化人才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制定出台《乌海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明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吸引人才方面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一事一策,对企业进行引导激励,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科研人才,对自带重大科技成果来我市转化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和团队,“一事一议”给予资助;落实优秀人才生活补贴政策,对企业引进税前年薪50万元及以上高级工程师和研发骨干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2024年5月制定印发《乌海市人才赋能科技“突围”工程若干措施及其实施细则(试行)》(乌海政办发〔2024〕26号),提出采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支持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为其发放购房补贴,同时对企业新引进的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博士和硕士,工作一年后分别给予补贴3000元/月、2000元/月,连续补贴24个月,并同时享受市、区人才公寓3年免费使用权;对企业新引进的税前年薪在60万元及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带头人连续三年给予10万元/年生活补贴,进一步增强我市人才吸引力;2025年4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起草完成《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留乌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乌海市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届时将有支持企业引进人才租购房补贴、安家补贴、实习实践补贴等多项配套细则相继出台,不断健全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

  (二)扩大引才渠道,提供人才支撑。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加强人力资源供给协作,组建“招才引智”团队,赴内蒙古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区内外院校开展“政校”合作、招聘推介活动7场,参加企事业单位209家次,提供岗位5481个次,达成初步意向1718人次;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先后在北京化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设立乌海市招才引智工作站,推动校地建立长期、稳定交流合作机制。

  (三)支持数字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强化多部门沟通协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积极参加数字化职业培训,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乌海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2025年6月24日                                                 

  

  

  分管领导:宋海生

  联 系 人:杨  乐

  联系方式:0473-3998308

上一条:

下一条: